到速食店用餐,炸的黃金酥脆的薯條,是許多人的最愛,但你還記得之前的綠薯條爭議嗎?受到食安風波影響,讓許多消費者對於綠薯條產生疑慮,其實,馬鈴薯會變綠,跟龍葵鹼沒有直接關聯,也不代表變綠的薯條就有毒,衛福部食藥署也於今年1月1日起,將馬鈴薯總配醣生物鹼(含龍葵鹼)的濃度明訂200ppm的限量標準,自此之後有科學依據。
不少民眾看到薯條有綠頭,就會直覺想到「龍葵鹼」、「吃了會中毒」,但你知道嗎?根據研究,馬鈴薯的綠,和龍葵鹼(無色)並沒有直接關係,美國農業部也有嚴格的規定,一般微量的表皮綠化,並沒有食安或品質的問題。
訪問陽明大學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怡君,她表示,對於馬鈴薯變綠就會覺得有害,是錯誤的迷思,其實馬鈴薯本身天然就會含有龍葵鹼,主要是防禦病蟲與病菌危害的自我保護機制,國外也有實驗文獻證實,馬鈴薯變綠與龍葵鹼產生是沒有相關的。
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葉安義也說,馬鈴薯會變綠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產生葉綠素累積所導致,而光照也可能同時產生龍葵鹼,所以變綠並不代表一定是龍葵輕隔間鹼含量有問題,只有食用過量的龍葵鹼,才會產生不適的現象。
至於龍葵鹼到底會不會產生危害?林怡君輕鋼架強調,這跟劑量有關,如果超過一定的劑量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根據國外研究指出,每天每公斤體重吃超過1毫克龍葵鹼,可能有危害,以速食店一份大薯熱量大約376大卡與每人每日熱量2000大卡來計算,假設一天吃到5包,甚至一包薯條裡面有2、3根變綠,劑量也不會超過每天每公斤體重1毫克龍葵鹼,且發生機率極低,萬一真的發現一根綠頭薯條,實在不用過度驚慌。
輕鋼架行業在BIM中處於領先地位,這對製造過程至關重要,並且消除了現場問題,尤其是與其他元件的介面問題。在輕鋼架中,以IFC格式創建建築物結構的3D BIM模型,並在設計的形成階段與專案建築師共用。因此作為輕鋼供應商一般都會為他們的製造以及其他部件(例如鋼樑和樓梯單元)製作了面板圖紙,這些圖紙已集成到模型中。這樣可以實現一致的幾何形狀,並與建築物的其他關鍵部分(例如立面和服務)相連接。在此階段識別並解決衝突。主承包商或專案架構師通常會採用BIM模型並管理後續更新,以便客戶和設施經理可以使用它。混合用途的開發專案通常包括較低層的商業或零售空間以及較高層的住宅單元。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在零售空間(例如市區的超級市場)上建造三層或四層的房屋。出於規劃原因或最大化土地使用收益,可能需要專案的混合性質。關鍵要求是一種輕巧的上部結構,該結構應具有跨過傳輸梁的能力,並且必須足夠堅固以承受支撐件的不同偏轉。輕鋼架已被證明是理想的解決方案,因為每層地板的重量小於100kg / m2,而橫樑之間的跨度卻高達6m。
2019年1月份開始「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生效,馬鈴薯的「總配醣生物鹼(包含龍葵鹼)限量訂為200ppm,和國際標準200至250ppm相當。葉安義認為,這樣訂定是合理的,因為龍葵鹼通常超過200ppm就會有苦味產生,因此消費者想要判斷馬鈴薯、薯條有沒有龍葵鹼過量,「只要吃起來有苦味,就不要再吃了!」
他建議,如果是到速食店買薯條吃,一包薯條全部出自同一顆馬鈴薯的機率很低,在良好農場管理之下,加上製程中如經過去皮、切條、殺菁、預炸及篩檢等程序輕鋼架,皆可有效大幅降低與控制龍葵鹼含量。若是消費者自行購買馬鈴薯,可以把皮削掉再烹煮,或是看看有沒有發芽,以過往一些文獻來看,油炸確實可以減少龍葵鹼,光是這些步驟就可以使龍葵鹼降低約70%,但是這並沒有完整的結論。葉安義表示,薯條安全指標還是以總配醣生物鹼(包含龍葵鹼)限量標準200ppm為依歸,所以民眾看到綠薯條其實不必過度恐慌,若薯條沒有苦味,即可安心食用。
我們一般常見的板材隔牆就是在商場上新興起的有輕隔間,這種隔牆材料首要以其質輕、環保、高強度、隔熱、抗震、隔音、耐潮等性能好佔有了隔牆材料的首要商場。這種距離多是由各類牆板締造而成,且以輕質牆板為主。締造時不需象石膏板一樣設置隔牆龍骨,而是由隔牆板自身承重,將預製的隔牆板材直接固定於建築主體計畫上的隔段牆。牆板架設好後,再在牆身中佈設管線。通常分為複合牆板、單一材料板材、空心板材等類型。與傳統石膏板距離比擬,具有穩固,耐潮、保溫、隔音等利益。商場上常見的商品有增強水泥聚苯板(GRC板)、複合夾芯板、鋼絲網水泥板、石膏空心板、泰柏板、水泥陶粒板等。另外近年興起的GRC輕隔間的材料用特種水泥等多種無機材料及外加劑,配合成漿料,經向混合體中加入空氣,引成無數單孔微孔,而成蜂窩狀。原材料和產品均為無機物,絕不燃燒。實驗證明,9cm厚牆體的防火能力可達3小時以上。可廣泛用作防火牆。根據牆體厚度和表面處理方式不同,牆體可隔音40-50分貝。同時它也是一種良好的吸音材料。由於加入空氣,大大提高了產品的隔音效果。